深圳仁杰侦探公司,欢迎您!
当前位置
主页 > 侦探动态 >

相对于男人,女生更容易“恐婚”?

2021-11-15 21:01:20 作者:仁杰侦探 浏览量:
  是不是相对于男人,女生更容易“恐婚”?
 
  如果我们观察身边的人,可能会得出类似的洞察,而最近共青团一个课题组的调研也验证了这个结论:
 
  如果把“恐婚”定义为“对婚姻有更多的负面认知和预期偏差”,也就是觉得婚姻这东西没那么好,至少是没有想象中好,那么女性恐婚者确实比男性更多,女性的结婚意愿也明显低于男性。
 
是不是相对于男人,女生更容易“恐婚”?
 
  除了“恐婚”,这项调研报告还把不想结婚的人归了这么几个类别:
 
  忧婚:
 
  想结婚但现实条件不允许,想到结婚必备的房,车,彩礼,以及未来共同生活,双方父母养老,子女教育这类问题,身为普通社畜就瑟瑟发抖,忧心忡忡。
 
  想来想去,不结了啥事没有。
 
  不婚:
 
  对婚姻没有兴趣,对传统的家庭生活没有向往,甚至非常享受独身,觉得一个人的生活挺好的,钱也够花,人也够自由,想要陪伴大不了养条狗。
 
  这项调研中,当被问及“不想恋爱”的原因时,选择“一个人很好,谈恋爱很麻烦”的比例为74.8%,占比非常大。
 
  懒婚:
 
  对恋爱结婚也不排斥,甚至偶尔还有点期待,但就是懒得折腾。
 
  天天去相亲,去找对象那是绝对不可能的,随遇而安,能结就结不能拉倒。
 
  其实也可以把这类人理解成,他们对婚姻是有需求的,但这个需求排得非常靠后,可能处理完工作,娱乐,休息,朋友社交之类的问题之后,还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,才会轮到考虑婚恋。
 
  图片
 
  我相信这几个点,已经把绝大多数女生不想结婚的原因概括得很完整了——或者说不仅是女生,很多年轻男生也能从中找到强烈的共鸣。
 
  但是,这些理由能说服得了我们,却说服不了我们的长辈。
 
  不信试试看,把这些观点拿去说给那些年年逼着你相亲结婚的长辈听,他们肯定是一脸“你是不是有什么毛病”的表情。
 
  他们的不理解,也是真的。
 
  我们重新看回开头的调查报告会发现,这份报告针对的人群,有个名字叫做“Z世代”,还特意做了标注,说这是“1995-2009年间出生的一代人”。
 
  有另外两个与此相对的概念:
 
  生于1965-1980年的,叫“X世代”,80后到95前的,叫“Y世代”。
 
  很显然,我们的父母基本都是“X世代”,他们的特征就是踏实,勤劳,忠诚,有很强的家国责任感,对他们来说,结婚生子是家庭责任,根本没有“不做”这个选项的。
 
  我们这一辈算是“Y世代”,思想上稍微叛逆自由一些,也考虑过生活更多的可能性,最早的不婚主义和丁克主义,就是从Y世代开始。
 
  但Z世代又有个很大的不同,在于95后开始的年轻人,基本上是在互联网蓬勃发展的大环境下面长大的,所以这批人又被称为“网生世代”。
 
  大部分生于90前后的人,至少也是小学才摸到电脑,高中才见过智能手机,把移动支付当日常的时候搞不好大学都快毕业了。
 
  但“Z世代”的小孩,只要家境说得过去,基本上从小就可以玩到父母的智能手机,在微博,网购,外卖软件里泡着长大。
 
  图片
 
  可是这和结婚有什么关系呢?
 
  还真有。
 
  首先大家都知道,互联网能传播天南地北的信息,没有网络的时代你想知道结婚好不好,基本就是看你父母,最多听听邻居夫妻吵架。
 
  他们一辈子过得还行,你也就觉得婚姻还行。
 
  现在不一样了,你想知道大家怎么看待婚姻,随便找个论坛就能看到成千上万条抱怨吐槽,中间还夹杂着几个出轨家暴黄赌毒的。
 
  我们认识婚姻的渠道更多了,自然而然的,思考也就更多了。
 
  另外,互联网行业的高速发展还导致了婚姻的功能被无限分割,非常方便,获取成本也很低。
 
  就是我们经常讨论的这个问题——
 
  父母辈总担忧不结婚谁来照顾你,可“照顾”到底是什么?
 
  你需要有人分担家务,58同城上叫个家政;
 
  你想回家有口热饭吃,美团和饿了么二三十块钱就能搞定,送餐上门还不用洗碗;
 
  家里东西坏了有专人维修,想搬运大件也有越来越规范的搬家公司,而且这一切都可以简单到,你拿出手机下个APP,动动手指就搞定了。
 
  结婚的功利意义,已经被消解得差不多了。
 
  反过来再算算结婚生育的成本。
 
  父母辈结婚,单位分房,那个时候也没有商品房,学区房的概念,够住就行,能添置最贵的大件,也就是冰箱电视洗衣机。
 
  这些东西再贵,总不需要你还50年贷款。
 
  子女教育也没有现在这么贵,至少不用让七八岁的小孩去学编程和无人机,每年出国游学来避免他“输在起跑线上”。
 
  从这个角度看,“X世代”和“Z世代”,父母辈和我们,看待婚育的态度完全不一样,其实是因为我们两代人面对的婚育,压根就是截然不同的两件事。
 
  图片
 
  分析到这里可能稍微显得有点冷酷,好像我们年轻人只想着现实问题,难道就不考虑结婚生子,组建家庭的情感意义吗?
 
  但“情感意义”也分正面和负面。
 
  我们常说不希望婚后“生活质量降低”,这里的生活质量不一定完全是说花多少钱,多做多少家务。
 
  它更像一种“感觉”——
 
  你的生活中多了一个人,且这个人和你的关系极其紧密,你或多或少要腾出一部分个人空间来容纳他。
 
  这一点,同样们父母辈很难理解的。
 
  我们是中国仅有的一两代独生子女,我们父母通常都有兄弟姐妹,一大家子人住在一起,几个小孩睡一个房间,甚至一张床都有可能。
 
  个人空间?不存在的。
 
  我妈妈就告诉过我,她很小的时候就向往结婚,不为别的,就是觉得结婚之后能有个自己的房子,最好能有单独的一个房间。
 
  可是到我们呢?
 
  家里只有我一个孩子,我从小就住单独的房间,反倒是我得考虑,结了婚,我的房间里要住进来另一个人。
 
  无论做饭还是点外卖,我都要考虑她的口味,我要在房间里安排她的梳妆台,衣柜,鞋柜,我在家里的一举一动也不是绝对自由了,总得顾虑一下别人的感受。
 
  我的生活,必须为多出来的一个人,进行一定的“妥协”。
 
  可我们这代年轻人的世界里,什么最重要?
 
  自由,自我。
 
  被侵占个人空间,才最不可忍受。
 
  这又一次让我想到梁永安老师的观点,说90后和00后,是最不适合结婚的一代人。
 
  因为这一代人缺乏某种共识性的精神和认知,所以更适合自由自在地一个人生活。
 
  这我承认,我们总说90后和00后自私,自我,相对于父母辈也更任性,才会宁愿忍受孤独,也无法把另一个人纳入生活。
 
  但我想,如果这真的是整整一代人的共性,那么所谓的“一代人”,又是如何被造就的呢?
 
  人不可能独立于时代而存在,“一代人”的问题,往往就是“时代”本身的问题。
 
  整个时代的焦虑和内卷,造就了这一代人被生活的重压击垮,失去慢慢了解和走近一个人的耐心。